知与行(二)——知行合一
“知行合一”是王阳明心学里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。
在王阳明那里,知和行的关系是同一个过程所呈现的两个方面。不是知是一回事,行是另一回事。
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原因:
一方面是为了补偏救弊的药。在朱熹理学的影响下,人们都要去穷那个理,然后再去做,王阳明认为这个不可能。就像庄子说的,“生也有涯而知无涯”,怎么可能把世界上一切事物,各种各样的大事小情都穷尽了再去做呢。朱熹理学的这个观点,成了很多人忽视实践,不看重实际践履的接口。使得圣人之道仅仅停留在一般人的口头上,从来没有付诸实践。
另一方面,他说知行本体原本如此。知和行的本来状态本来就是合一的。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。
知行合一的真谛:良知和认知升级。
良知和认知升级 很多人对知行合一浅表地理解,说既然认知到了就应该能做到。你知道抽烟有害健康,就应该能做到,你知道抽烟有害健康,就应该戒烟;知道好好学习有未来,放了学赶紧回来做作业,这叫知行合一。这个理解虽然没错,但确实太浅了。
更深的一层理解,知行合一这四个字,它所有的着眼点和立足点都是我们的自身,是我们的这颗心,这就是心学的道理。
首先,你要提升自己的认知,来驱动更正确的行为。这个知是极难提升的,这叫以更高的知来驱动正确的行。
反过来呢,所有的行的目的,都是要提升自己的知。提升知这件事,其实特别难,你别觉得一句话,我看到了点赞,说的对,这就叫知,其实不对。
王阳明的“理”是“事理”,而不是“物理”。心即理就是有此心才有此理,这个理在你的心上而不是外面。比如孝顺父母,并不是社会道德要求你孝顺父母(在外面)所以你才这么做,而是你爱父母所以才去孝顺(在里面)。如此一来,你应该关心的是自己爱父母的心是否真切,是否因为忙于事业而忽视了家人,而不是关心自己的做法是否符合大家和社会对“孝顺”的定义或者要求
未完……